外阴炎:别让“难言之隐”影响生活
外阴是女性生殖系统的“门户”,包括阴阜、大阴唇、小阴唇、阴蒂、阴道前庭等部位。这个区域皮肤娇嫩、暴露在外,又与尿道、肛门相邻,很容易受到各种刺激和病原体侵袭,引发炎症 ——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外阴炎。作为妇科常见疾病,外阴炎虽不像阴道炎那样涉及阴道内部环境,但带来的瘙痒、疼痛等不适,同样会给女性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困扰。
一、外阴炎的“真面目”:不止一种类型
外阴炎并非单一病症,根据病因和表现的不同,可分为多种类型,常见的有以下几种:
1.非特异性外阴炎
这是最常见的类型,主要由物理、化学等非病原体因素刺激引起。比如经血、阴道分泌物、尿液、粪便等长期刺激外阴;穿紧身化纤内裤导致局部透气性差、潮湿;使用不合格的卫生用品(如卫生巾、护垫)或碱性强的肥皂、洗液过度清洗等,都可能破坏外阴皮肤的屏障功能,引发炎症。患者主要表现为外阴皮肤黏膜红肿、瘙痒、疼痛,严重时可出现糜烂、溃疡,伴有灼热感,活动、性交、排尿时症状会加重。
2.感染性外阴炎
由病原体感染所致,常见的病原体有葡萄球菌、链球菌、大肠杆菌等细菌,以及真菌、病毒、滴虫等。比如念珠菌感染除了引起阴道炎,也常波及外阴,导致外阴念珠菌性炎症,表现为外阴剧烈瘙痒、皮肤发红,伴有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附着;滴虫感染也可能同时引起外阴炎,出现外阴瘙痒、灼热感,伴有泡沫状分泌物。
3.前庭大腺炎
前庭大腺位于两侧大阴唇后1/3深部,腺管开口于处女膜与小阴唇之间。当腺管开口被堵塞,分泌物积聚,就容易被细菌感染,引发炎症。急性发作时,患者会感到外阴一侧肿胀、疼痛,甚至形成脓肿,走路或坐下时疼痛加剧,严重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。
二、哪些“导火索”会引发外阴炎?
外阴炎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,了解这些诱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:
局部刺激:这是最常见的诱因。如经期使用的卫生巾不透气、更换不及时,导致外阴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;尿液、粪便残留刺激外阴皮肤;穿紧身裤、化纤内裤,使外阴皮肤受到摩擦和闷热刺激;频繁使用刺激性洗液或肥皂清洗外阴,破坏皮肤的天然保护屏障等。
病原体感染:性生活不洁、多个性伴侣可能导致病原体(如细菌、真菌、滴虫等)入侵外阴;外阴炎也可能是其他部位感染的蔓延,比如阴道炎的分泌物刺激外阴,引发继发感染。
全身性疾病: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,尿液中含糖量高,会刺激外阴皮肤,容易引发外阴炎;维生素缺乏、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群,外阴皮肤的抵抗力下降,也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刺激。
不良生活习惯:不注意外阴卫生,清洗时从肛门向阴道口方向擦拭,容易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外阴;长期久坐,导致外阴血液循环不畅、透气性差,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。
三、外阴炎如何诊断和治疗?
诊断
如果出现外阴瘙痒、疼痛、红肿等不适,应及时到医院就诊。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(如症状出现时间、诱因、既往病史等)和进行妇科检查,观察外阴皮肤黏膜的情况,如是否有红肿、糜烂、溃疡、分泌物异常等。必要时,医生会取分泌物进行实验室检查,以明确病原体类型,为治疗提供依据。
治疗
外阴炎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、对症治疗:
一般治疗:保持外阴清洁干燥,避免搔抓,暂停性生活;穿宽松、透气的棉质内裤,勤换洗;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,可用温水清洗外阴。
对症治疗:对于非特异性外阴炎,若有糜烂、溃疡,可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等;瘙痒严重时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具有止痒作用的洗剂或药膏。
抗感染治疗:如果是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外阴炎,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。如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(如甲硝唑软膏、克林霉素软膏);真菌感染可使用抗真菌药物(如克霉唑乳膏、咪康唑乳膏);滴虫感染则需口服甲硝唑等药物,性伴侣也需同时治疗。
治疗原发病:如果是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外阴炎,应积极控制原发病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四、预防外阴炎,从生活细节做起
预防外阴炎,关键在于减少对外阴的刺激和感染风险,做好以下几点很重要:
注意外阴卫生: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1-2次即可,无需过度清洗或使用刺激性洗液;清洗时应从阴道口向肛门方向擦拭,避免交叉感染;经期要勤换卫生巾,选择质量合格、透气性好的产品。
选择合适的衣物:尽量穿宽松、透气的棉质内裤,避免穿紧身裤、化纤内裤,以保持外阴干燥通风;内裤要单独清洗,洗后放在阳光下暴晒消毒。
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:避免久坐,适当运动,增强身体抵抗力;注意性生活卫生,性生活前后双方都要清洗外阴,固定性伴侣;如有阴道炎等妇科疾病,应及时治疗,避免分泌物刺激外阴。
积极控制基础疾病: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,定期监测血糖水平;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也要遵医嘱治疗,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。
外阴炎虽然常见,但只要我们重视外阴健康,做好日常防护,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。如果出现相关症状,不要因为“难为情”而拖延就医,及时诊断和治疗,才能更快恢复健康,避免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。记住,关注私密健康,才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