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结石并非都能体外碎石!尤其是长得可爱的这种……
65岁的卢先生被查出肾里长了块4厘米大的“鹿角形结石”。他一开始以为做个体外碎石就能搞定,结果被医生泼了冷水——这种结石可没那么简单。正当他担心要挨一刀时,医生却用一个“针眼”大小的切口,成功将整块结石清除。
“鹿角形结石”是什么?肾结石需要怎样处理?我们平时可以如何预防肾结石?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泌尿外科将结合案例科普相关知识。

“我能不能体外碎石?”
卢先生最近体检查出左肾有结石,一看影像结果,他有些懵了——那块石头竟然像鹿角一样,占了肾脏的大半个空间。


▲术前CT
“肾结石,是不是做体外碎石就行?”他抱着侥幸心理问医生。医生听后仔细查看影像,摇了摇头:“鹿角型结石是泌尿系统结石中最难处理的结石,体外碎石不适合,软镜碎石也不太理想。我们可能要用另一种方式。”
这让卢先生有些意外——原来肾结石不是都能“震一震”就好?
结石≠一招碎石搞定
医生解释,其实结石治疗的方法不少,但并不是一招通吃,主要看结石的大小、位置和形态。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有三种方式——
-
体外碎石(ESWL):是最“省事”的方式,通过体外冲击波把结石震碎,适合结石较小(一般<2cm)、单发、位置合适的患者。但它不能直接看到结石,只能靠冲击波“瞄准打”,对于大结石或分支状结构,效果往往不理想,碎成的小块还可能堵在肾盏或输尿管里,导致残留甚至复发。
-
输尿管软镜碎石术(RIRS):是一种从尿道进入、通过自然腔道操作的微创方式。医生可以在镜下看见结石,用激光击碎,再配合负压吸引鞘将碎片取出。优点是创伤小、恢复快,适合中小型结石。但当结石太大、形状复杂,比如鹿角形,软镜弯曲角度受限,难以全部探及,往往需要多次手术才能清干净。
-
经皮肾镜碎石术(PCNL):这是一种通过腰部穿刺、建立通道进入肾脏内部的微创手术。虽然比前两种方式略微“侵入”,但它能直达结石核心区域,特别适合大体积、结构复杂的肾结石,通常一次手术就能较为彻底地清除。

不同“碎石”方法适用于不同结石,不能一概而论。就像拔钉子,有些用手就能拧下来,有些得用钳子,有些就得钻个孔才能弄干净。
听完解释,卢先生点了点头。虽然一开始有些害怕穿刺和手术,但他也意识到,选择“最适合”的治疗方式,远比选择“最简单”的更重要。
什么是“鹿角形结石”?为什么麻烦?

鹿角形结石,顾名思义,就是形状像鹿角一样的结石,通常是结石从肾盏往肾盂长,形成一个分支状结构。它的几个特点使得治疗变得棘手:
• 体积大、范围广,难以清除干净;
• 容易反复感染,影响肾功能;
• 普通体外碎石或软镜难以彻底清理,容易残留或复发。
医生“一针见血”,巧妙破局
卢先生的情况更复杂的是——他的肾里没有明显积水。这就像一个干瘪的气球,内部结构紧凑,超声和影像下看不清楚,穿刺的“靶子”不好找。因此,经术前详细评估,医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微创方案:经皮肾镜碎石术。
术中,医生通过逆行导管注入无菌液体,让肾盂和肾盏“鼓起来”,形成清晰的显影区域,方便观察结石位置和穿刺操作。然后在超声引导下,医生将一根约1.2毫米的细针精准穿刺肾脏穹窿部区域,建立起一个只有6毫米左右的微创操作通道,随后配合内镜碎石及取石,顺利完成清石操作。
术后影像复查显示,结石清除充分,患者恢复良好,第5天顺利出院。

▲术后CT,箭头所指为输尿管支架
1.肾结石是怎么形成的?
肾结石是尿液中某些矿物质(如钙、草酸、尿酸)在肾脏中浓度过高,结晶沉积后形成的“石头”。一旦结石变大、位置不当,可能引发剧烈腰痛、血尿、排尿困难,严重时甚至损害肾功能。
常见的结石类型包括:
✔草酸钙结石(最常见);
✔尿酸结石;
✔磷酸钙结石;
✔感染性结石(常见于女性)。
2.什么人更容易长结石?
以下人群属于肾结石的高风险人群:
①经常喝水少、出汗多、工作环境炎热的人(如司机、厨师、工地工人等);
②久坐、缺乏运动、长期憋尿者;
③有家族史、曾患结石或泌尿系统感染者;
④痛风、肥胖、代谢综合征患者。
3.喝水是预防结石的“第一件事”!
每天至少保证1500-2000ml以上的饮水量,让尿液保持清澈、流动性强。可以通过观察尿液颜色来自检:越清亮越好,若颜色偏黄甚至浓茶色,说明水喝少了。
小贴士:白开水、淡茶水是最优选,不建议用含糖饮料代替喝水。
4.饮食也有“坑”!预防结石不是不吃钙!
很多人误以为“补钙会加重结石”。事实上,适量摄入钙是有助于预防结石的,因为钙能在肠道中与草酸结合,减少草酸被吸收入血,反而降低结石风险。
真正要控制的是:
❌高草酸食物:如菠菜、芹菜、甜菜、巧克力、坚果;
5.不痛≠没事,结石常常“潜伏发展”
很多小结石在初期没有明显症状,等到结石卡在输尿管或导致感染时,才会出现剧烈腰痛、血尿、尿频尿急、发热等表现。
因此,定期体检,尤其是泌尿系统影像检查(如B超、CT)非常关键,能早发现、早处理。
6.治疗结石后,还要防“二次来袭”
✔坚持每天喝水,不渴也喝;
✔定期复查尿液、B超或CT,尤其在治疗后3-6个月内;
✔医生建议的饮食调控和药物干预要持续,不要“一好就停”;
✔若有基础代谢问题(如高尿酸、痛风、肾病等),需同时干预管理。
结石不是小问题,不是“疼了就碎,不疼就放着”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是关键,而更重要的是预防和管理,从源头控制结石生成的“土壤”。
如果你或你的亲友正在被肾结石困扰,请及时就医,接受科学评估和个性化治疗。